深渊钩虾。
深渊沉积物取样。
南方日报讯(记者/马芳)3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以封面专辑形式发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华大集团等共同主导的深渊生命科研成果:一篇旗舰文章勾勒项目全貌,三篇研究论文分别聚焦深渊中的原核微生物、无脊椎动物(钩虾)和脊椎动物(鱼类),揭示了深渊生态系统的生命适应策略与资源潜能,将人类对海洋生态的认知拓展至万米深渊。
这是中国人对深渊的第一次系统性生命科学研究,阐明了极端环境下生命协同演化的科学规律,繁荣的深渊生态系统也展示出深渊在新基因、新结构和新功能方面的巨大资源潜能,为解决全球生物资源枯竭困境提供新思路。
深渊,指水深超过6000米的深海区域,代表地球上最少被探索的极端环境。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压力山大”,高达1100个大气压,常年黑暗冰冷,一度被视为生命禁区。
记者从总部位于深圳的华大集团获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华大集团等多家单位2021年联合发起马里亚纳海沟环境与生态研究计划(MEER计划)。
该计划依托中国第一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及深海生命研究领域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体系。研究团队多次深入6000至10909米水深区域探索,发现深渊微生物在最深海域超高静水压(600—1100个大气压)下异常繁盛,揭示了深渊两种代表性宏生物与深渊微生物之间存在趋同的适应机制,即深渊存在跨越物种边界的“共适应”策略,从而串联起了独特的深渊生态系统,描绘了首个海洋最深生态系统的图景。
通过分析2000多份深渊沉积物、深海鱼类及深渊钩虾样本,结合深渊海底现场观察,研究团队取得了深渊微生物新颖性成因及其适应策略、深渊钩虾的适应机制、深渊鱼类突破高压生存禁区的适应性重塑和演化轨迹等三大突破性发现。
该项目的实施过程展现了创新平台集中力量攻关重大科学问题的优势。这支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年轻团队以“目标导向、跨单位协同”的高效模式为深海科研领域探索有组织的科研发展模式。